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站点介绍
历史沿革
作者: 长武站 更新时间: 2015-12-31
  • 1984年春,时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的李振声(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建立长武科学试验基地论证会上说:“长武科研基地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就是黄土高原明天将要遇到的问题,长武的今天就是黄土高原的明天。”一句话概括说明 了长武站的代表性和前瞻性。
  • 1984年9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李玉山研究员、彭琳研究员在十里铺布设180个小区的大型长期轮作与培肥定位试验和王东气象观测场,自此监测和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平衡成为长武站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1986年开始承担“七五”黄土高原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此后于“八五”、“九五”、“十五”期间继续进行。取得的高效生态治理与农业开发“王东模式”成果,获陕西省与国家科技进步奖。
  • 1987年为建立“王东模式”进行王东沟小流域综合考察,绘制了土地利用、植被、土壤、侵蚀、坡度等图件,做出了发展规划。
  • 1989年咸阳市组织渭河北部同类型区五县(长武县、淳化县、彬县、旬邑、永寿县)的“五大班子”主要人员在长武站召开“沟坡开发现场会”推广“王东经验”。
  • 1990年长武县委、长武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大力推广王东经验的决定》。
  • 1991年长武站加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征用45亩土地作为试验和生活用地,建立了水、土、气、生有关项目监测场与综合试验场,开始了水、土、气、生项目监测。
  • 1993年完成800m2实验办公楼和120m2餐厅的基础生活设施建设。
  • 1994年大型原状土称重式农田蒸渗仪(Lysimeter)安装成功并投入使用。土体面积2×1.5m2,高3m,称量分辨率可达60克,相当于0.02mm水深。
  • 1996年中国科学院支持的CERN一期建设仪器设备(原子吸收光谱仪、离子色谱仪、氧氮热量计、自动定氮仪、植物光合仪等)全部到位,基础设施建设完工。
  • 1998年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领导下,完善了监测场的系统建设,水、土、气、生四大要素的网络监测进入规范化运行阶段。
  • 2000年,长武站所在的王东沟小流域入选为全国首批示范小流域。
  • 2002年长武县委、长武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继续大力推广王东经验,加快山川秀美工程建设步伐的决定》(长字[2002]24号)。
  • 2003年6月中国科学院支持的CERN二期建设项目启动,当年完成深水井、坡地径流观测场、蒸渗仪修复改造等设施建设任务。
  • 2003年8月,水土保持研究所出资,完成对十里铺22亩长期定位试验地的购买征用。
  • 2003年9月被命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野外科研教学基地.
  • 2004年10月CERN二期建设项目完工,当年建设任务包括王东沟流域把口径流泥沙监测站、塬面作物水肥效应试验场(修复重建)、生活办公楼改造等,以及芬兰Vaisala公司提供的气象监测M520系统的安装与原有气象场改造。
  • 2004年长武站加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监测网络”(GTOS-TEMS)
  • 2005年长武站入选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2012年长武站荣获陕西省2012年度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cwa@cern.ac.cn TEL:029-87046895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